2025年初夏的一个晴天,我们来到南京,有幸与苏天赐的三位儿女聊了聊有关苏老先生的艺术人生以及他创作于本世纪之初的《怒放的鸡冠花》。他们为我们讲述了苏老对鸡冠花的情愫和作品本身蕴含的“意象”生命力,让我们得以了解更多有关这件珍贵作品的细节。现将内容整理后呈献给大家,致敬林风眠、苏天赐等诸位20世纪艺术大师。
苏天赐市场最大尺幅画作《怒放的鸡冠花》:艺生云影下的时代灵魂
2025西泠春拍
Lot 2300
展开剩余95%苏天赐(1922~2006)怒放的鸡冠花
布面 油画
2002年作
80×250cm
签名:苏 2002
出 版
1.《苏天赐》P486-487,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2.《我站在画布前:苏天赐的艺术世界》P268-269,南京博物院,2016年。
展 览
“我站在画布前——苏天赐的艺术世界”,南京博物院,2016年。
说 明
1. 本拍品为市场已知艺术家最大尺幅油画作品。
2. 画作作于艺术家80岁之时,用意象化的生命礼赞式的花卉“群像”自喻,是为一生艺术成就炉火纯青巅峰之作。
一
“阿 苏”
苏 凌(苏天赐长女):父亲是(19)47年毕业,然后到广州艺专去任教半年,当时跟他一块去的是谭雪森。谭雪森呢他一直是地下党,他搞学运就被学校开除了,(我父亲觉得学校这样不对)也就愤而辞职了,然后两个人一起回母校(杭州国立艺专,编者注)来看看怎么样。那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了,他们也没有工作,就在林先生的画室里面继续画画。他们那个时候的杭州艺专是很开放的,(毕业了的)学生都可以回来画画,也不需要交学费,他们就在那儿画画。
2005年,苏天赐一家人回到苏先生40年代末曾居住过的杭州郭庄
苏 为(苏天赐儿子):精神上很自由,生活上很艰苦,就吃一袋山芋,天天吃,吃半个月。他没有收入的,因为也没工作了,就专心在那画画。
苏 凌:他准备出去到别的地方去任教的时候,林先生约他谈话(地点在西泠印社,编者注),就说是要请他做助教,父亲高兴极了,就从此跟着林先生在那(国立艺专)了。那个时候赵无极已经去法国了。那个时候大家就都跟着林先生叫他是“阿苏”,他们的那帮同学一直都还来往得挺多,而且有很多艺术方面的交流,很多书信交流里谭雪森、徐坚白、吴冠中都是喊(我父亲)“阿苏”的。
新婚时的苏天赐与凌环如
父亲是(19)48年画《蓝衣女像》,然后(19)49年解放前夕画了《黑衣女像》。那段时间是他生命中比较绽放的年代,一方面是认识了我母亲,一方面是跟着恩师一起学习创作。他觉得那段时间是他可以潜心画画的,他就很满足,他觉得他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是在林先生家认识的我母亲,因为我母亲是蒂娜——林先生女儿的好朋友,她经常在蒂娜(家)那儿,我父亲又经常拜访林先生,所以他们是那个时候认识、相恋的。
他们结婚,林风眠是主婚人,刘开渠是证婚人,还有邓白……反正都是他们的老师,只可惜结婚证后来搞丢了。
1987年,苏天赐、凌环如夫妇去香港看望恩师林风眠
苏 为:“阿苏”是广东人(的称呼),就是这样的很亲密的人(的称呼)。当时包括吴冠中在内的很多人都是这么叫爸爸,他们都是跟着林先生叫。
苏 凌:(父亲)他们接受的(艺术教育)因为林先生的原因,是跟当时的国际上的艺术潮流是同步的,所以像莫迪里阿尼,比较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马蒂斯,他们都有所涉猎。
苏 为:林风眠是个眼界非常开阔的艺术家,他有西方的经历,他在国画观念里面也很经营,所以对他(父亲)的影响很大的。艺术本身它没国界,它是一个人类的创造。他不是局限的某一个什么东西,包括绘画题材也好,很广泛,感兴趣他就画,真是一个画家。
《怒放的鸡冠花》(局部)
二
苏天赐与鸡冠花
苏 青(苏天赐次女):我觉得爸爸对鸡冠花的兴趣,在他早期的画册里就可以体现出来,对吧?
苏 为:他实际上画过(鸡冠花)很多次,在画室里面,我大姐也找出来了,他画过很多,但是从不同年代的鸡冠花就体现出他对意象的提炼和概括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感染力。早年还比较写实,但是后来他脱离了具象,他破象画(出来)这个关系。
苏天赐分别作于上世纪60、80、90年代的鸡冠花瓶花
苏 凌:我父亲是一直是很喜欢花的人,他喜欢这种生气勃勃,很有生气的这种花卉,特别是鸡冠花这种很茁壮的,一般人不画的。我们从画册看(最早什么时候画的,我已经不太清楚了),现在看到的最早的(作品)应该是60年代初(19)61年,那个时候他自己也种(花)的,我们住在劝业村,后院有一片园子。
他编的竹篱笆(上)长的就是喇叭花,他就告诉我说在法文里,喇叭花叫“早晨的眼睛”,(因为)它是早晨开花的,到了中午就谢了。然后种了很多的鸡冠、狼尾,他就(根据)这些东西,(特别是)鸡冠花他就画了很不少的,他既种也画,他喜欢那种很茁壮的很生气勃勃的感觉。
林风眠 1961年创作《鸡冠花》上海美术家协会藏
(鸡冠花)林先生也画过,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互相影响。因为林先生的画集里面,60年代也画过,(我)看到他留在上海画院的画里面有两幅鸡冠,也是非常生气勃勃的。我父亲也画了很多,我们找了一下,大概差不多有10幅。
苏 青:但那都是画的花瓶里的(鸡冠花)。
苏 凌:对,都是画的(瓶花)。那个时候画画就很随意地摘下来插瓶,然后就画各种各样的形态。
苏天赐摄影作品
三
苏天赐笔下的生命感觉
苏 凌:你看他画的花,就像弟弟讲的,他其实一直都是跟别人有所不一样的。他不像一般人画的光色,像苏派油画那样的要画结实要画写实要什么,他都是里边有他自己一种特别的感觉。比方说他画花要画出“香味”来,要画出花瓣的娇嫩来,那么这个鸡冠花他是要把它那种厚实的那种很有生命的很强悍的那种感觉(画出来),他找的是这种(感觉)。
苏天赐拍摄的花丛
《怒放的鸡冠花》(局部)
苏 为:(他是)热爱生活的一个人。
苏 凌:对,他(画的)这些花都是随手可得的,菜花、夹竹桃、槐花当时南京街上到处都是,摘下来……这个是它的那种沉甸甸的厚重的感觉。这个是那种很潇洒的叶子……(你看)这种劈锋的枝干就已经很有中国画的那种味道了。
到了80年代,他又有一批鸡冠花。有的是找它的结构,有的是找它的形式的感觉,每一幅都有他特别的(地方),像花瓣画得厚重,有的是枝叶像箭一样的这种线条的力量,像这种它就是比较繁茂的很丰满。
苏天赐 《怒放的鸡冠花》(局部)
苏 为:(他的)学生也讲了,看苏老师画画,有的看上去很难处理的对象,你看他就能把它处理出他风格的东西,就像这种一大块颜色很死,但他能把它处理得很活。这个是他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包括画人也是,那种不太好画的,他都能抓住特征,把它反映出他的一个积极的美的有生命力的那一面。他对这方面特别敏感。
苏 凌:对,他不是画每一个花瓣,每一个什么具体的东西,他画的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个整体给他的感觉。
苏 为:感受和认识。
晚年的苏天赐,外出时手持相机,记录沿途美好
四
《怒放的鸡冠花》
苏 凌:这幅跟他以前画的那么多的鸡冠花都不一样的,它是放在田野里面的,它是生长在田野里的,我们不知道他当时具体是怎么想的,但确实是很特别的一种表达和呈现。
苏 为:理念,他的理念,他怎么处理这个对象,是一种升华。
苏天赐 2002年南京博物院展览开幕式
苏 凌:是对他的当时理念的一种表达,他实际上一直是对自己的道路(在坚持)。我记得就是08年的时候,在父亲去世以后,中国美术馆给他办了一个画展。
那个时候,美研所所长吴为山老师给他在美研所办了一个研讨会,当时研讨会上有一位评论家的发言我就印象特别深。他就说我第一次看到有画家这样画画,他说我很佩服他的韧性,佩服他的勇敢……我当时印象就特别深,确实在当时他走这条路是挺不容易的,一个是当时的是整个社会的主流倾向是要走现实主义道路,特别是苏派的画法,只有这样才是油画。然后是后来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外来的涌进来,又是另外一种冲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画?
苏天赐《怒放的鸡冠花》(局部)
他2002年的画展:“信步与回眸”,写了一篇自序,就讲到:“我会很彷徨……但是他觉得还是应该走自己的道路,信步而行。”还是觉得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道路,他还是要坚持他感受到的,坚持走他自己(的创作之路)。很真诚,忠实(于)自己的感觉。所以这张画可能是有一点自况的感觉,他在田野里面,都不是在花圃里面的,你看后面都是(土地)。
苏 为:也有加工,很大成分的一个加工。他是把它放在田野里,浓缩于画布。而且他那时候年纪也挺大的,很多画家到这么大(年纪)已经懒得画了。
苏 凌:这是他第一张(这么)长(的作品)。
苏 为:以前条件有限,那个时候家里本身房子也不大,后来改革开放了,环境逐渐好了,大家才有条件画大的(作品),很现实。
苏天赐将喜欢的梁楷作品珂罗版挂在书桌边
苏 凌:你就把它(花卉)一个个都放上来,然后有各自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特点,他在每个时代他的意向不同。他有的就像刀枪剑戟的那种感觉,那个就是锋芒毕露的那种,他都(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性格。他晚年很喜欢梁楷,家里就挂着二玄社印的梁楷的那个画,你看这个线条,就很有那种潇洒的意味。
苏 青:我觉得也是可以这样理解,“怒放,怒放”,这幅叫做《怒放的鸡冠花》的作品,就是千姿百态的生活形态展现出来,而且过去都是小的瓶花,小幅的很精致很美,或者每一个独具各自的个性,但是这个画是在田野上的“怒放”,它不是在花瓶里,它在田野里,而且在各种自然的风雨里依然向上。
五
“一直到真正满意,才签名”
苏 为:父亲他有一个特点,他一张画不是说我这个画完就画完了,他经常是画完了以后又去进行深度思考,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又来画一下,经常有这样的情况。
苏 凌:(父亲)一张画是没有画完的时候,基本上他是挂在墙上看看,一会儿会去加一加,一会儿又去加一加,一直到他真正满意为止,才再签个名。
苏天赐 2002年11月日记
苏 为:当时他住在养龙山庄,他(当时)是非常快乐的。在他的日记里面看到有一年的元旦、春节,他一个人在那里度过,他就生活上非常简单,精神上非常丰富。
很多很日常的小细节上(可以)发现很多让他很感动的东西,从摄影、从画画、从语言文字方面日记上,都能够体现出来。那个时候我们实际上都不在他身边,但是我们经常会去看他。父母住在汤山,我妈妈也是经常城里和汤山两边跑,有的时候也到那边陪他。但是他不在意,他觉得非常幸福,他在(那个)环境里自得其乐。
苏天赐在户外写生鸡冠花
苏 凌:他只要能够手拿着画笔,他就觉得很幸福。我那个时候看印象画派史,看到塞尚在圣.维克多山写生的时候过世了,父亲就觉得这是一个画家最大的幸福。就是他在从事最热爱的事情的时候,他走了,他说这是一个画家最大的幸福。
实际上他也是这样的,他一直没有放下他的画笔,他能画画,他能对着他喜欢的东西,他就觉得他是很幸福的,
苏天赐的摄影作品
他对生命、对积极的那种美的,他的感受是特别深的。比方他在法国的时候,他看到梧桐绽放出星星点点的叶子,感觉到生命在迸发,他看到的都是这种特别美的,他画的很多画都有这种感觉,生命在绽放。
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写着:我们的眼睛应该是看到上面,我要向上生长,我们应该是向上看。他要(追求)的不是物质的,他要的是精神的。
《怒放的鸡冠花》(局部)
苏 青:我觉得他对美不光是有一种追求和热爱,其实他对挫折和困难,也是表现得非常勇敢和坚强的。无论是在他过去历史上很多次对他的画经受了不同的批判、考验,他重新选择自己要走的绘画道路。到了他晚年,身体检查出来不好的病的时候,他仍然是非常乐观非常积极的。到他最后一次住院之前,他还是在(他的)画架上画下一幅画,叫做《万古相依》。
苏天赐遗作《万古相依》
入院前画了构图,他说这幅画等我这次出医院回来,我有更新的想法,我还要画,(可惜)他后来就没有再离开医院,那幅画就一直画放在画架上,在最后一本画册里面有他这幅未完成的画。就是说他到了最后的关头,他仍然是想要做我最热爱的事情,最喜欢的事情。
六
“意象”之美
苏 为:有一点在他自己的自传里面说过的,他在林风眠影响下,他刚开始学画的时候,他就去很彻底地研究了一下《石涛画语录》,这个语录我认为实际上是对他的意识的根基很有影响的感受和认识。
为什么我们说鸡冠花画得人很少,对吧?特别是油画。如果说通过他自己的这种心灵的感受整理出来作为一个合适表现的认识,然后再回到画面上,我们就可以从他的画面上看到对吧?阴阳对比,甚至疏密关系,这些实际上都是一些中国画概念里的东西。
《怒放的鸡冠花》(局部)
现在一个(提得)很频繁的词叫“意象”,我觉得他这个画能够比较明确地体现出这种观念。在油画里面怎么表现出中国意象的性质,也许有一点这个意思在里面。你看他这个画平常一般你要用油画去画,就会比较偏重于色彩,浓烈的色彩、对比块面,但是它体现出来一个很有灵气的很灵动的,这个就是中国画的“意象”,影响是从他求学的时候就有这个方向的。
后来他出去是对他自己的思考的一个印证,他其实看了半天,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创作上,立足在他自己的创作。
1987年,苏天赐在法国罗丹艺术馆
苏 凌:他看了那么多,就更觉得应该走自己的道路。
苏 为:他发现人家之所以那样画,是有他的社会根源,有他的文化脉络,他是这么样来理解这些。你是个中国人,你在我们的土地上,你结出我们的果,他是这么一种思路。
苏 凌:而且是南方的土地,这种南方的(水土)他很喜欢,他说过。
1987年的法国之旅,开启了苏天赐“艺术的春天”
很多人就觉得应该完全走西方的路,应该这样走。他认为是(艺术应该)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他也都吸收的,他也看,他都很认真的。他1987年在法国的去了11个月,11个月里面他看了很多。卢浮宫、奥赛都(跟他的住地)离得很近,差不多隔几天就去一下,巴黎艺术城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一个地点,我后来2003年也去了,他就告诉我你要去哪几个地方,就是一定得去的。卢浮宫走过去就十几分钟,毕加索的博物馆也就走过去也就二十几分钟,蓬皮杜也就在旁边,奥赛也就离得不远。等等这一系列(场馆),(父亲)给我开了一列子(参观清单),说这个博物馆你一定要去的,中世纪博物馆等等古今中外的各种各样的,还有罗丹纪念馆之类的。
苏天赐市场已知最大尺幅作品亮相2025西泠春拍
苏 为:他在那看,博物馆里一站站几个小时,他那时候年纪不小了,很辛苦的一个(参观学习),他就为了追求他的艺术,很认真地研究,非常精湛。
苏 凌:然后他就觉得我最后还是要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感受,他可以吸收很多的这种思思潮、影响、技术,但是最后还是要走回自己的感觉,要忠于自己的感觉,所以他最后还是走出了一条他自己的道路。
相关分享就到这里!(滴滴滴滴请允许编者插播一下)
有计划可见最后牛牛的手!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老规矩唠几句,东西有好有更好,出手也要看渠道的性价比,适合自己是最好。能出入手的都是经受市场考验的,藏友们有一颗强大心脏,乐观理智看待收藏市场的波动。
发布于:广东省华泰优配-在线炒股杠杆-东莞股票配资-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