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宋薇萍)在7月5日上海财经大学举行的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上,与会人士聚焦“寻求高质量发展下的供需再平衡”主题展开讨论。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开幕致辞时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阶段,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冲击已成现实。基于“三驾马车”和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宏观研究模式,依靠历史规律预测未来的逻辑体系,难以有效指导当下经济发展。
他强调,研究中国经济亟需突破传统范式限制:一方面,要深入剖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厘清其微观基础与行为新逻辑;另一方面,必须高度关注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这“新三驾马车”,深度研判当前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进程,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宏观分析正逐步形成全新研究格局,在这一进程中,上海拥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产业升级、基础研究、现代商业场景构建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特色显著。他表示,上海财经大学将着力打造新兴平台,鼓励专家学者突破传统模式和体系的局限,立足中国实际,洞察世界经济特征,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宏观政策研究,以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建树。
在题为《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的主旨演讲中,刘元春建议宏观经济治理要在当前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的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微观基础。
刘元春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的首要关切点是持续低迷的价格水平。导致价格水平低迷并偏离趋势值的原因是多元的,除了需求侧的结构性问题外,供给侧的冲击扮演了更为关键且复杂的角色。一方面,中国正经历一场由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驱动的“美好”供给冲击。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近90%,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本大幅下降,蕴含着新生产模式。但另一方面,许多行业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财务指标却在恶化,企业利润率甚至降至历史低点,这些应归结为“内卷性定价模式”导致的恶性竞争。如果价格下降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企业利润理应改善。然而,当前工业行业普遍存在“成本下降,但利润下降得更快”的现象。针对这一困境,破解低价与“内卷”现象,必须全面启动微观治理。
他认为,政策思路应从过去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的新模式,将竞争政策提升到舞台中央。他建议,在关键时期通过立法和政府引导来规制盲目竞争、重塑市场秩序。面对中国产业政策长期优先于竞争政策导致的微观层面失序,要重新定位产业政策并强化竞争,形成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协同发力的新格局。
会上,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化斌代表团队发表《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认为,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建议政策层面平衡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定向宽松缓解债务压力,支持高端制造,完善社会保障以降低预防性储蓄,深化产业转型培育新引擎。建议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差异化良性竞争环境,避免内卷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和激发投资活力。
据悉,本次论坛引发广泛关注,上海财经大学视频号的全程直播,吸引了逾万人次的网友在线观看与互动。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联合承办,由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陈选娟教授主持。
华泰优配-在线炒股杠杆-东莞股票配资-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