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起你,我的丑脸就泛起微笑。”
这句话出自王小波给李银河写的情书,简洁而带有一种幽默感,因其朴实又真挚的情感,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
在流传最广的情诗当中,王小波的作品无疑占据了其中的重要一席,它们不仅被广泛阅读,也深深打动了无数人心。
如今,王小波的文学作品已然成为当代文学中的瑰宝,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包容,人们终于认识到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才华的作家。
然而,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故事,却是其中最被津津乐道的一部分。那么,这对令人羡慕的情侣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李银河在王小波去世后的第三个月,便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伴侣大侠,这其中又有何缘由?
展开剩余90%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一句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这句话对王小波来说,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写照。对于孤独,他从不畏惧,甚至能够在孤独中找到安慰和乐趣。
王小波于1952年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风严谨。
按理说,这样的家庭背景应该让他拥有一段顺利而灿烂的人生,但由于身体的脆弱,他的性格也因此显得有些不同。
王小波时常展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创意,成为了小伙伴们的焦点,然而,他却始终更喜欢自己独自待着。
1959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饥荒时期。
虽然王小波家境较好,但在那样一个全国人民都缺粮的背景下,他也没有免疫。他那本已瘦弱的身躯变得更加虚弱,青紫的嘴唇和佝偻的背影成为了他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直到1961年,饥荒才稍有缓解。此时,王小波也迎来了自己的求学之路,踏入了小学的课堂。刚开始学习写字时,他便对父亲的书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王小波并没有集中精力在课堂学习上,他更喜欢在父亲的书房里翻阅一些西方文学作品。尽管他读了不少书,但成绩却并不突出。
1968年,王小波被分配到云南插队,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
在云南的那些日子里,王小波不仅体验到了艰苦的劳动,还亲眼目睹了社会中的不公和人性中的黑暗面。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便是他在下乡期间的杂文,文章短小却十分有趣,讲述了一只猪如何不遵循社会规则,却依旧活得自由洒脱。这只猪的形象通过王小波的笔触栩栩如生,极具魅力。
虽然我们无法确知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但从这篇杂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小波对社会规矩的反叛,他似乎羡慕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或许他自己在某些方面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
插队生活是极其艰苦的,许多知青都在抱怨着自己的处境,但王小波却始终保持沉默。他并不是没有辛苦,而是将自己的心力全部投入到写作中。
这种与众不同的行为不仅让其他知青感到不解,连村民们也对这个不合群的年轻人产生了排斥。但王小波对此并不在意,反而享受着自己独立的世界。
他常常在同伴们聚在一起聊天时,悄悄去观察云南的自然景色,体验大自然的馈赠。写作依然是他最热衷的事。
当时的王小波并没有想过要出版书籍,他只是把写作当作一种兴趣,而他的作品也仅限于在朋友之间传阅。
然而,他始终有一个梦想——希望能考上大学,完成自己的学业。
1974年,王小波经过一番波折后终于回到北京。
由于性格古怪、学历较低,王小波只能在一个普通的工厂做工人,但他依旧保持写作热情,并最终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绿毛水怪》。
这部小说在文学圈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正是这部作品,让李银河有机会认识了王小波。
李银河看完《绿毛水怪》后,对王小波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与喜爱。
虽然她是个清秀漂亮的女孩,曾有过高大帅气的初恋男友,但她心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期待王小波是一位有着俊美外貌的男子。
然而,当李银河鼓起勇气去见王小波时,却被他的外貌狠狠打击了一下。
王小波站在她面前,眼皮下垂,只留下一条细缝;大大的鼻子和厚厚的嘴唇无疑成了他的特点。
他的长相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缺点的集成,这让李银河一时间有些失望,不免想要离开。
但王小波却对李银河一见钟情,没过几天,他便找到了李银河的工作单位,并直截了当地问:“你有男朋友吗?”
听到李银河回答“没有”后,王小波又继续问:“那你看我行不?”
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让李银河忍俊不禁,虽然她还是拒绝了王小波,但她对他的情书却渐渐产生了兴趣。
李银河开始被王小波的文字所打动,渐渐地,她也打开了心扉,和王小波正式开始了恋爱关系。
此时的王小波,依旧是一个初中都没读完的工厂工人,而李银河则是光明日报的编辑,两人之间的身份差距可谓悬殊。
然而,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无比真挚。
1978年,王小波参加高考,成功考入人民大学。
1980年,经过三年的恋爱,王小波和李银河终于结婚。两人约定不会要孩子,一生只愿相伴一生。
1982年,李银河前往美国留学,而王小波则在毕业后留校任教。
然而,彼此的思念让两人无法忍受异国他乡的分离。
为了能够时刻陪伴爱人,王小波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孤身前往美国,与李银河团聚。
1984年,两人在美国终于再次相见,生活虽然贫困,但他们依然心满意足,王小波也通过许倬云教授的帮助,进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虽然物质条件艰难,但他们彼此相依,依旧过得充实和幸福。
等到王小波积攒足够的钱后,他便带着李银河游遍了欧洲,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
1988年,王小波夫妇学成归国,王小波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任教,而李银河也成为了副教授,两人的生活逐渐改善。
尽管王小波的收入不高,但李银河从未抱怨,她始终愿意全力支持丈夫的文学梦想。
1992年,李银河鼓励王小波辞去教师职务,专心创作。那时,王小波的作品《黄金年代》终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王小波从此成为职业作家,虽然生活依旧不稳定,但他在精神上的满足与成就感,弥补了物质上的匮乏。
李银河坚定地支持王小波,即使前些年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她一直相信他的才华终会被世界看到。
然而,命运无常。1997年,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仅45岁。李银河远在海外,得知消息时已为时已晚。
王小波在短短五年的作家生涯中,虽然未能完成所有心愿,但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与创意,他的作品也开始得到社会的关注。
尤其是《东宫西宫》入围了戛纳电影节,这为他的文学遗产增添了光辉。
王小波去
发布于:天津市华泰优配-在线炒股杠杆-东莞股票配资-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